荣耀Magic2,40W超级快充+麒麟980芯片

电商名人

首页 > 电商名人 > 历史事件_黄巾起义 相关名人介绍

历史事件_黄巾起义 相关名人介绍

更新时间:2023-03-15

  黄巾起义是爆发于东汉后期的一次全国性的农民起义。
  因起义军头戴黄巾为标帜,史称黄巾起义。
  东汉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豪强地主势力迅速膨胀。他们“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拥有成千上万的奴婢和徒附。广大农民丧失土地之后,多数沦为豪强地主的依附农民。他们除了交纳高额地租和服徭役外,人身也受到地主的支配,如充当家兵等,甚至跟随主人迁徙。农民与地主阶级处于尖锐对立地位。
  由于社会危机日益加重,广大农民纷纷起来反抗。据统计,从公元107年到184年,农民武装暴动就有近百次。当时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民不必可轻。”农民群众就是以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前仆后继,坚持着斗争。
  在封建统治阶级层层控制下,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这要进行长期的秘密准备工作。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就是由张角利用“太平道”,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才发动起来的。张角河北巨鹿(今河北平乡)人。他创立了“太平道”,以行医为掩护,秘密传道,组织群众,向贫苦的农民宣传“人无贵贱,皆天之所生”的平等思想,提出要建立一个财产公有的“太平”世界。
  因此,广大贫苦群众拥护他,尊敬地称他为“大贤良师”。十余年间,徒众达十万。
  为了更广泛地发动群众,张角和他的八个弟子,分别活动在青、徐、幽、冀、兖、豫、荆、扬等八州,吸收了几十万人加入了“太平道”。张角把他们编成三十六方。大方一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各方都设“渠帅”为首领,统一在他领导下。 176年,司徒杨赐曾上书灵帝,请求诛杀太平道的渠帅,以免酿成后患,可见太平道已引起统治阶级的严重注意。
  张角在组织工作就绪后,又亲自到京师洛阳观察政局,并不断地派人秘密搜集情报,寻找最有利的起义时机。最后,他选定了“甲子”年(184年)三月五日,为全国各地同时发动起义的日期。张角又让部下在群众中广泛宣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他还特别派人在京师洛阳的寺庙,以及各州郡官府的门上,用白土写上“甲子”两个大字,作为起义的信号和打击的目标。
  184 年二月,张角弟子唐周向东汉政府告密,叛变了农民革命。接着,义军首领马元义被捕惨遭车裂,洛阳的一千多名道徒也惨遭杀害。张角与宫廷的秘密联系断绝了。东汉政府随即下令搜捕张角。在这万分紧急的形势下,起义提前爆发了,“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弟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他们分别指挥着农民起义军。这支队伍很快发展到几十万人。每个战士头上裹着黄色的头巾为标志,因此被人们称为“黄巾军”。
  黄巾军斗争矛头直指东汉王朝和地主阶级。他们所到之处,焚烧官府,捕杀官吏,夺回被地主豪强霸占的土地,释放被囚的群众,开仓赈济饥民。在这支起义队伍中,也有不少劳动妇女参加,她们和男子一样杀上战场,给东汉官军以沉重的打击。农民军的革命风暴席卷长江南北和黄河两岸。在黄巾起义胜利的鼓舞下,各地少数民族也纷纷起来,进行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
  黄巾起义军在对敌战争中,逐渐形成了三支主力部队:一支是张角亲自领导的队伍,活跃在河北一带;一支是由张曼成领导的,战斗在南阳地区;另一支则由波才领导的,像一把尖刀直插东汉王朝的心脏颍川附近。他们互相配合,从四面八方包围了东汉王朝的首都洛阳。这时,汉灵帝慌了手脚,惊呼:“万人一心,其害甚矣!”他急忙召集群臣商量对策,拼凑了几十万人的队伍,派皇甫嵩朱儁董卓率领,向起义军猛扑过来。各地方的大小官僚和地主,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也联合向农民军施加压力,
  其中著名的有袁绍袁术公孙瓒曹操孙坚刘备等。
  黄巾军面对野蛮凶暴的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搏斗,连续打了许多胜仗。四月,波才领导的颍川黄巾军,在围攻京师洛阳的战斗中,击败了皇甫嵩朱儁的四万多东汉主力军。六月,南阳黄巾军攻击了宛城(今河南南阳市),赶走了新任太守秦颉。张角兄弟亲自领导的河北黄巾军攻占了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南),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等地。八月,东汉政府被迫发出最后一张王牌,把皇甫嵩调到河北前线来,两军在广宗相持。
  在这紧要关头,张角不幸病死。黄巾军由他的弟弟张宝张梁率领,继续与敌人作战。农民军打得皇甫嵩不敢出营应战。后来,由于他们骄傲轻敌,放松了戒备,遭到了敌人突然袭击。十一月,张梁与三万勇士战死,五万多黄巾军将士舍身投河,壮烈牺牲,许多随军家属遭到敌人惨杀。与此同时,张宝指挥的十万大军,与皇甫嵩在下曲阳决战,全部牺牲。
  张角被剖棺戮尸。其他几路黄巾主力军也被敌人孤立包围,分别镇压。
  黄巾军主力被镇压后,黄巾余部和各地的农民武装,仍坚持斗争,给封建割据势力和豪强地主以沉重的打击。黄巾农民大起义,以及在它影响下的各族人民起义,共持续了二十多年,像这样有组织、有计划、有纲领、有准备的起义,在中国古代农民史上是空前的。它公开宣布要推翻东汉王朝,建立农民自己的政权,比以前的农民起义有显著的进步。起义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它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
  钧之力,沉重地打击了极端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
  在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相关名人
张角 (?~184)
  张角(?-184年),钜鹿(治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人。中国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黄巾军”的领袖,太平道的创始人。他因得到道士于吉等人所传《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遂以宗教救世为己任,利用其中的某些宗教观念和社会政治思想,组织群众,约于灵帝建宁(168-172)初传道。中平元年(184),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自称“天公将军”,率领群众发动起义,史称“黄巾起义……[详细]
张宝 (?~184)
  张宝(?-184年),钜鹿(治今河北平乡)人,东汉末黄巾起义首领之一,张角的弟弟。中平元年(184)随兄张角起义,号称“地公将军”。后来张宝在曲阳(今河北晋州)被皇甫嵩、郭典击败,被杀。名人生平张宝,张角之弟,张梁之兄,中平元年(184)二月,同兄弟一起发动黄巾起义 ,同年十一月于下曲阳(今河北晋州)遭到左中郎将皇甫嵩、钜鹿太守郭典的围攻,兵败被斩 。演义传记张宝,张角之弟,张梁之兄,同兄弟一……[详细]
张梁 (?~184)
  张梁(?-184),(袁宏《后汉纪》作张良)钜鹿(治今河北巨鹿)人,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首领之一,张角的三弟。中平元年(184)随兄起义,号称“人公将军”。遭到朝廷所派左中郎将皇甫嵩进攻时,他率军在广宗(今河北威县)进行反击。后因警戒疏忽,遭到汉军夜袭,兵败身亡。文学形象《三国演义》:时巨鹿郡有兄弟三人,一名张角,一名张宝,一名张梁。那张角本是个不第秀才,因入山采药,遇一老人,碧眼童颜,手执藜杖,唤角……[详细]
张曼成 (?~184)
  张曼成(?—184年六月),东汉末年黄巾之乱时南阳黄巾军首领。汉灵帝光和七年二月(184年),太平教大方(总指挥官)自称“神上使”马元义事败被捕于洛阳车裂,张曼成闻讯立即率众在南阳起兵。 三月庚子日击斩南阳郡长褚贡后,占领了宛城。 六月,遭新任南阳郡长秦颉-斩杀。……[详细]
赵弘 (?~184)
  南阳黄巾渠帅张曼成手下,张曼成被南阳太守秦颉击毙后被拥立为帅,率众攻陷宛城,与朱儁秦颉徐璆等朝廷军队对垒数月有余,最终战死。其事迹见《后汉书》,《三国志》中未记载。汉灵帝光和七年二月(184年),太平教大方(总指挥官)自称“神上使”马元义事败被捕于洛阳车裂,张曼成闻讯立即率众在南阳起兵,攻杀了郡守褚贡。 六月,张曼成于宛县遭东汉政府南阳郡长秦颉-战死。 南阳黄巾军余众拥立赵弘当元帅,再振声势,拥……[详细]
  彭脱,东汉末年黄巾军渠帅。汉将皇甫嵩、朱隽乘胜进讨汝南、陈国黄巾,追波才于阳翟,击脱于西华,并破之。余贼降散,三郡悉平。会帝遣骑都尉曹操将兵适至,嵩、操与朱儁合兵更战,大破之,斩首数万级。封嵩都乡侯。嵩、儁乘胜进讨汝南、陈国黄巾,追击波才到阳翟,最後在西华大败彭脱,余军想逃到宛城,但孙坚登城先入,众人蚁附般推进,大破敌军,成功讨平豫州一带的黄巾军。……[详细]
  何曼,建安元年,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及曼等,众各数万,初应袁术,又附孙坚。二月,曹公进军讨破之,斩辟、邵等,仪及其众皆降。在《三国演义》里,何曼自称”截天夜叉“,被曹洪用拖刀计所杀。历史传记何曼是颍川、汝南一带黄巾军将领,与刘辟、黄邵、何仪等人各拥有数万军队,先响应袁术,后来依靠孙坚,但最终被曹操击败。演义传记何曼是颍川、汝南黄巾军的头领,何仪的部将,绰号“截天夜叉”。曹操前往颍、汝平定……[详细]
马元义 (?~184)
  马元义,东汉末年黄巾之乱的组织者之一,是黄巾大方首领。光和六年(183年),马元义奉黄巾军首领张角之命,筹划起事的准备工作。马元义聚集荆州、扬州信徒数万人约定于邺城相会,并收买中常侍封谞、徐奉等为内应,准备于次年(甲子年)三月初五(甲子日)内外同时起事。由于张角弟子济南人唐周的告密,马元义于于中平元年(184年)正月在河内郡山阳县被捕,送往洛阳车裂 ,同时被杀的还有教众近千人。由于马元义的被杀,……[详细]
  南阳黄巾渠帅张曼成手下,张曼成被南阳太守秦颉击毙后,继续拥立赵弘为帅,但赵弘随即被朱儁再次剿灭。韩忠率领余部占据宛城(今河南南阳),与朱儁相持,后被朱儁击败而投降,但却被南阳太守秦颉所杀。汉灵帝光和七年二月(184年),太平教大方(总指挥官)自称“神上使”的马元义事败被捕于洛阳车裂,张曼成闻讯立即率众在南阳起兵,占据宛县(今河南南阳),攻杀了郡守褚贡。 六月,张曼成于宛县遭东汉政府南阳郡长秦颉-战……[详细]
  管亥,表字不明,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军的将领。孔融屯兵都昌时,他率军围攻孔融,孔融派太史慈前去向刘备求救,他被刘备的援军击退。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管亥曾经一合斩杀孔融的大将宗宝,后与关羽大战数十合后被斩。名人经历管亥出马曰:“吾知北海粮广,可借一万石,即便退兵;不然,打破城池,老幼不留!”孔融叱曰:“吾乃大汉之臣,守大汉之地,岂有粮米与贼耶!”管亥大怒,拍马舞刀,直取孔融,融将宗宝挺枪出马;战不数……[详细]
  刘辟(pì),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军将领。曹公与袁绍相拒於官渡,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公应绍。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历史记载陈寿《三国志》中关于刘辟的死亡时间前后矛盾,同一书0现了两种相互矛盾的说法:《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载建安元年“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众各数万,初应袁术,又附孙坚。二月,太祖进军讨破之,斩辟、邵等,仪及其众皆降。”《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载“曹公与袁绍相拒於……[详细]
皇甫嵩 (?~195) 十七史百将传
  皇甫嵩(?—195年),字义真。安定郡朝那县(今宁夏彭阳)人。东汉末期名将,雁门太守皇甫节之子,度辽将军皇甫规之侄,出身于将门世家。最初举孝廉、茂才,汉灵帝时被征为侍郎,迁任北地太守。光和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皇甫嵩与吕强上疏请求解除-,任左中郎将,与朱儁率军镇压黄巾军,战后以功拜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皇甫嵩到任后,上奏请求免冀州百姓一年的租税。后因得罪赵忠、张让而被罢免,改封……[详细]
朱儁 (?~195)
  朱儁(jùn)(?—195年),字公伟。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上虞)人。东汉末年名将。朱儁出身寒门,少年时因赡养母亲而闻名。其为人好义轻财,乡里都敬重他。后被太守徐珪举为孝廉。迁任兰陵令,有特殊政绩,被上表推荐。不久拜交州刺史,仅率家兵五千人就大破叛军,平定交州。战后以功封都亭侯,入朝为谏议大夫。光和七年(184年),黄巾起义,拜朱儁为右中郎将、持节。平定三郡之地后,被皇甫嵩上表推功,进封西乡侯,迁……[详细]
卢植 (139192) 东汉末年经学家、将领
  卢植(139年—192年),字子干。涿郡涿(今河北涿州)人。 东汉末年经学家、将领。卢植性格刚毅,师从太尉陈球、大儒马融等,为郑玄、管宁、华歆 的同门师兄。曾先后担任九江、庐江太守,平定蛮族叛乱。后与马日磾、蔡邕等一起在东观校勘儒学经典书籍,并参与续写《汉记》。黄巾起义时为北中郎将,率军与张角交战,后被诬陷下狱,皇甫嵩平定黄巾后力救卢植,于是复任为尚书。后因上谏激怒董卓被免官,隐居在上谷军都山……[详细]
孙坚 (155191) 东汉末年割据诸侯,三国时期吴国名将
  吴始祖武烈皇帝孙坚(155年-191年),字文台,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裔。 东汉末年将领、军阀,三国中吴国的奠基人。史书说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因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其子孙权即为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称帝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少年英雄孙氏世代在吴地作官。家在富春,祖坟在城东。史……[详细]
刘焉 (?~194) 东汉末年益州牧、汉末群雄之一
  刘焉(?-194)字君郎,江夏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刘璋之父。东汉末年益州牧,汉末群雄之一。汉室宗亲。以汉朝宗室身份,拜为中郎,历任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等官。后因益州刺史郄俭在益州大事聚敛,贪婪成风,加上当时天下大乱,刘焉欲取得一安身立命之所,割据一方。于是刘焉向朝廷求为益州牧,封阳城侯,前往益州整饬吏治。郄俭为黄巾贼所杀,刘焉进入益州,派张鲁盘踞汉中,张鲁截断交通,斩杀汉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