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Magic2,40W超级快充+麒麟980芯片

电商名人

首页 > 电商名人 > 陕西 > 宝鸡 > 凤翔名人

凤翔名人录

更新时间:2023-03-15

  李淳风(602-670),唐代杰出天文学家、数学家,在天文、历法、数学、阴阳学等方面皆有建树,著有《推背图》、《乙巳占》。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科学家;注解的《周髀算经》和《古算十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数学教材,特别是为宋元时期数学的高度发展创造了条件;《乙巳占》10 卷,是李淳风的一部重要的星占学著作。李淳风根据他对天文历法的多年研究和长期观测,于麟德二年(665)编成新的历法,命名为《麟德历》。名人生平李淳风,唐代天文学家、历算学家,岐州雍人(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唐初曾任太史令,他是中国古代科学家和历史文化名人。李淳风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详细]
韦云起 [] (?~626)
  韦云起(?~626年),唐初地方官吏。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他在隋文帝开皇中以明经中第,任符玺直长。一次,隋文帝问他朝臣中有何不同意见,他生性耿直,说话不避当事人。当时,兵部侍郎柳述同在文帝面前,云起却说柳述骄纵,不适宜任兵部侍郎,只是因为他是公主的女婿,因而身居要职。这样,天下人会说皇帝任人不择贤,重私情。隋文帝听了,认为他的话有理,便对柳述说,韦云起的话是你的良药,你应当以他为师友。仁寿初年,文帝下诏命朝臣推荐有才能的人。柳述即推荐韦云起,被授通事舍人。隋炀帝大业初年,他改任通事谒者。他向炀帝上疏说,朝廷中山东籍(指太行山、崤山以东地区)人多,……[详细]
韦方质 [] 唐朝宰相
  韦方质,韦云起孙,扶阳郡公师实子,雍州万年人。则天初鸾台侍郎、地官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改修《垂拱格式》,方质多所损益,甚为时人所称。俄而武承嗣、武三思当朝用事,诸宰相咸倾附之。方质疾假,承嗣等诣宅问疾,方质据床不为之礼。左右云:“踞见权贵,恐招危祸。”方质曰:“吉凶命也。大丈夫岂能折节曲事近戚,以求苟免也。”寻为酷吏周兴、来子珣所构,配流儋州,仍籍没其家。寻卒。神龙初雪免。685年,武后抽调精通法律的韦方质等人,对唐初以来的律令格式进行删改,编成了《垂拱式》二十卷、《垂拱留司格》六卷及《垂拱新格》二卷。687年,凤阁侍郎韦方质奏言:“旧制有御史监军……[详细]
杨炎 [] 唐朝宰相 (727781)
  杨炎(727年-781年),字公南,凤翔府天兴县人(今陕西凤翔县),中国唐朝中期的政治家,两税法的创造和推行者。杨炎(727—781),唐代大臣,财政改革家。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卒于德宗建中二年,年五十五岁。美须眉,峻风寓,文藻雄丽,豪爽尚气。父丧庐墓,号慕不废声。河西节度使吕崇辟掌书记。德宗时,累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作两税法,一变租庸调旧制。当时便之。初炎矫饬志节,颇得名。后党元载,坐贬。及得政,睚眦必仇,果于用私。以刘晏劾载及己,贬晏忠州,诬而杀之。及罢相,为卢杞所构,赐死。后诏复官,谥平厉。炎著有文集十卷,制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系苏……[详细]
马总 [] (?~823)
  马总(?~823年),唐宪宗朝大臣。字会元,扶风(治今陕西凤翔县)人。少年家贫,好学。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姚南仲任陕虢镇观察使、郑滑节度使,辟他为从事。南仲遭监军薛盈珍诬陷被罢免,马总受株连被贬泉州别驾。监军又授意福建观察使欲杀之,负责审讯的穆赞称马总无罪,他方免一死。宪宗元和初年,迁为虔州刺史。四年(809),兼御史中丞,充岭南都护,本管经略使。在任善治,清廉宽和,受各少数民族人民的拥戴。他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裔。马援当年南征时,曾在边地铸铜柱记功。他为效法先辈之风,再用1500斤铜另铸两柱,刻书唐廷“功德”。朝廷赞赏他治边有功,就加金紫。八年……[详细]
  王檝 字巨川,元代名臣,凤翔虢县(今宝鸡县)人。父霆,在金朝任过武节将军、麟游主簿。王檝风流倜傥,年弱冠,举进士不第,遂入终南山,潜心读书,对孙、吴兵法,尤为留心。金泰和中,檝又试,不中,便上疏朝廷,论天下形势和经世急务等,得金章宗嘉许,即任为缙山元帅府给事中。又因元帅高琪推荐,特赐进士出身,授副统军,驻守涿鹿。 成吉思汗大军南下,檝督军迎战,鏖战三日,兵败被俘,临刑从容镇定,神色自若。成吉思汗问:“你怎么胆敢抗拒我师,难道不怕死吗?”檝答:“臣以布衣受恩,誓捐躯报国,今既偾军,得死为幸!”成吉思汗“义而释之”,授都统,佩带金符,便往山西一带……[详细]
散宜生 [西周] 西周开国功臣,文王四友
  散宜生,西周开国功臣,是“文王四友”之一,与姜尚、太颠等同救西伯姬昌。名人介绍西伯被纣囚禁于羑里,他进谏姬发,广求天下美女和奇玩珍宝,通过权臣费仲、尤浑游说纣王,赎出了文王;后又佐武王灭商。封地在今陕西凤翔西南大散关附近,为通往巴、蜀的要道。由来附上散姓由来, 早在唐尧时,散宜氏就已名扬史册,唐尧为取得散宜氏的支持,娶散宜氏之女为妻,可见散宜氏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商殷王朝末期,兴起于西北的周文王有四友,其中一位就是散宜氏后裔散宜生,周文王、周武王父子因得到散宜氏家族的支持,最终灭亡商殷王朝。周以前,散宜是氏号,随着姓氏演变,散宜氏简化为散姓,……[详细]
   霍瑄(生卒年不详),字廷碧,明代官吏。凤翔(今陕西凤翔县)人。霍瑄由家乡推举进国学,授大同通判。正统十二年(1447),升为知府。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英宗在征瓦剌时发生土木之变,被也先所俘。接着,也先拥英宗至大同城下0金帛。霍瑄与理饷侍郎沈固等出城,下马叩见英宗,大哭不止。也先部众手执利刃叱责他们,霍瑄毫无惧色。英宗被俘后,命锦衣校尉袁彬写信派人送给怀来(河北省怀来县怀来)守将,告诉被俘情况,并谈到也先索取财物之事。此信立即转送京师,百官聚集殿下大哭,皇室下令搜括京师金帛以赎英宗。钱皇后刮尽宫中财物,皇太后遣使者将所刮金宝、锦帛以八骑载送。霍瑄……[详细]
  司马德戡(579—618)司马德戡,扶风雍城(治今陕西凤翔)人。幼年丧父,跟随一个叫释粲的和尚读书。成年后以屠猪谋生。开皇年间做侍官,数迁至大都督。隋炀帝即位,汉王杨谅不满,举兵反叛,他奉命随杨素前去讨伐。曾为杨素出谋划策,计谋诡诈,深得杨素赏识。因功授仪同三司。大业三年(607)升为鹰扬郎将。隋炀帝征辽东,又进位正议大夫,迁武贲郎将。因善讨炀帝欢心,倍受亲昵。大业十二年(616)炀帝南巡江都,命他率左右备身骁果万人随至江都担任守卫。时天下大乱,农民起义烽火四起。十三年(617)冬李渊领兵攻入长安,拥杨侑为恭帝,改元义宁元年。义宁二年(618)三月,司马……[详细]
刘之勃 [] (?~1644)
  刘之勃(?—1644) 字安侯,凤翔县北乡刘家沟人。明崇祯七年(1634)进士,由行人升御史。崇祯因世乱,颇信佛老,之勃上 书:现兵荒马乱,百姓流离载道,皇上却耗资建殿阁,修斋堂,如果用耗费救济饥民,可固国家万年之本,用耗费资助军需,亦可满足一时之用,若将财力用于无用之地,岂不可惜。又上节财六议:今与先朝相比,马少了,草场反而增大了,应为节省之一;二是漕运修治及林苑营造工程,每年库额支出达几百万,应宜详察其可停可缓者以省助军费;三是诸镇兵马溃败解体者时有所闻,而饷额不减,当严查冒领,以节军饷;四是朝廷赏赐大臣的国宴虽简,但其机构、厨役依旧滥设,应省……[详细]
  崔伟(1831~1893)又名崔三,回族,凤翔县南关外崔家凹人。幼时家贫,曾给地主当长工,长年赶车驮骡运输于外地。为人正直豪爽,精通马术、拳技,许多人拜他为师,跟随学艺,深受当地回汉族群众信赖。清同治元年(1862),陕西回民起义,凤翔府辖地回民拥戴崔伟为首领。八月四日,崔伟在麻家崖召集城外回民,反抗官府、团练之-。六日,官府将城内回民不分老幼全部杀尽,并调集西南乡地主团练2万余人,会同城内官军、团练一起对麻家崖回民进行围剿。起义军在崔伟指挥下,于城西北角凤凰头坚守,官府-射击,崔伟身先士卒,带领义军马队击毙清军百余人,团练死者不计其数,他继率凤翔府回族……[详细]
  阎询 字议道,宋时凤翔府天兴县(今凤翔县)人。少时博览群书,名播遐迩,赐进士及第,累迁秘书丞、监察御史等职。奉旨审理王素案时,因与王有姻亲关系而按例回避。降监河阳酒税,累迁盐铁判官。 阎对北方地理颇为熟悉,一次受宋朝派遣出使契丹,契丹派来作引导的王惠领其从松亭关一路前往。阎知道要走冤枉路,就嘲讽王惠:“此松亭路也,胡不径葱岭而于枉若是,定非夸大国土广以相欺邪?”问得王惠羞愧满面,默然无言。后加直龙图阁,知梓州。神宗时转右谏议大夫,知邠、同二州。卒年79岁。……[详细]
   朗照(1894~1966)满族。法名慧日,俗名程鉴元,字屮天,又名赵德珠元元。京师(今北京)人,幼年时随父迁至陕西凤翔。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起相继在凤翔正蒙书院、凤翔县立高等小学堂上学。1911年冬与同学相伴去西安求学,逢辛亥革命爆发,其父母均被革命军所杀,他只身逃往北京,藏身于北京万寿山万寿寺,初次接受佛教熏陶。1912年回陕在宝鸡县太华山依临济宗智成法师剃度出家,1915年在长安县终南山国清寺依止清法师受戒。1915年至1919年在西安大兴善寺及卧龙寺学经修持,1919年到河南开封相国寺、武汉正觉寺游学,1920年前往安徽九华山朝拜,旋又赴南……[详细]
   张舜典 字心虞,号鸡山,凤翔县陈村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举人。幼聪慧,潜心理学,拜督学许孚远为师,后游江南,复随许讲学,广交先辈,数年始归。谒选署开州学正,与诸生朝夕讲论,皆朱程语录。升鄢陵县令,尽心民事,巨细必理。创设宏仁书院,与诸生讲学,置经史数千卷。五年后,升彰德府同知。天启改元,升兵部武选员外,上疏劝导皇家依据古代圣贤的教导行事,要皇帝疏远宦官。时魏忠贤专权,舜典严词指责,遂被罢官回乡。张杰、张舜典以学问著称,均为明代“关学”大儒,凤翔人称“二张”。清凤翔知县秦州张世英为其建祠,名“二张祠”。地址在今城内承流巷。 张舜典卒年……[详细]
  刘自唐 字尧村,凤翔县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为官清廉正直,关心百姓疾苦。任云南禄丰县令时,因县地处偏僻,地瘠民穷,他“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使其地渐成富庶之乡。该地文化落后,每年应童子试者(考取秀才资格的应试者)只三四十人。自唐遂于四乡兴建义学,拿出自己俸金以资所需,亲为讲学,倾心发展教育,使应试者达四百多人。康熙五十三年(1714)起补文选司主事。雍正四年(1726)转湖南保靖府同知(知州助理),保靖属苗疆,自唐以恩惠和信誉使苗民敬服,后调永顺府为掌印同知,一下车,即入深谷密林,教化安抚苗民,民感其德。后辞官归休时,当……[详细]
  刘治洲(1882—1963) 字定五,凤翔县南指挥乡八旗屯人。少时,从表兄李振初读书,考中秀才。光绪三十二年(1906)考入凤翔府高等学堂,以成绩优异,送上海理化专科学校深造,毕业后留学日本,与于右任交游,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宣统二年(1910)冬,回西安担任三秦公学理化教习。翌年冬,在凤翔县八邑中学堂任博物教员。逢凤翔光复,清军从甘肃来犯,形势危急。他只身日夜兼程往西安求援,又与王丕卿等发展民团,协助万炳南所率陕西民军苦战三个月,击败甘军,解凤翔之围。民国元年(1912)冬,任众议院议员,反对袁世凯-。民国6年(1917)参加广州护法国会议员……[详细]
袁应泰 [] (?~1621)
  袁应泰(?—1621) 明末将吏,字大来,凤翔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历官临漳知县、工部主事、兵部武选郎中、淮徐兵备参议。兴修水利,救灾赈济,多有惠政。万历四十六年(1618),任按察使,赴永平练兵修甲。泰昌元年(1620)九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逾月,擢兵部右侍郎兼前职,代熊廷弼为经略,即上疏表示“愿与辽相终始”,熹宗授尚方剑,遂即赴辽东誓师,谋攻抚顺。天启元年(1621)三月,清兵攻沈阳,应泰派兵增援未济,乃撤军力守辽阳,及清兵临城,两军鏖战数日后,城破,应泰佩尚方剑、经略印0。……[详细]
  陈唯诚(1918—1966) 原名遐龄,凤翔县郭店乡三岔堡村人,毕业于山西大学。 唯诚在中学读书时,刻苦学习,追求真理。“七·七”事变后,由西安返回凤翔,组织同学参加抗日救亡宣传队,担任队长。筹资印刷宣传材料,到柳林、彪角等镇给群众讲演,教唱革命歌曲,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并经常资助地下革命工作。民国27年(1938)初,西安高中迁校陕南洋县,唯诚为坚持抗日-,和进步学生一起,与反动势力进行了尖锐激烈的斗争。翌年9月,三原中学分校将与兴国中学合并,当局举行了一次所谓“甄别考试”,企图排挤进步学生,遂引起-。唯诚作为学生代表,与反动势力进行说理斗争……[详细]
  师时 凤翔县大辛村人。生于清道光年间,幼学武术于河南嵩山少林寺,艺成返家。师时武艺高超,喜抱打不平,名声远扬。甘肃东南部及关中地区习武者,多以师时为师。师时练有“铁筷子法”,以二指剌人鼻孔,其人当即死亡,此技轻易不传。子思得其法,深夜于路口挡其父去处,两人对打,时觉对手武艺与己相当,恐不能敌,遂出此绝招,子即毙命。又练有“死人腾身法”,数十人围一人斗打,能腾空跳出圈外,众人不觉,自相厮打,师在一旁相视而笑。其子媳得其技,传与屈家山李树基,李与郑颐、高应魁为密友,因之,郑、高也以技出名,威震一时。……[详细]

全部凤翔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