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Magic2,40W超级快充+麒麟980芯片

电商名人

首页 > 电商名人 > 山东 > 济宁名人

济宁名人录

更新时间:2023-03-15

  •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名人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晚年与颜氏女徵在结婚而生孔子。 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3岁丧父,受教于贤母徵在。15岁立志于学。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详细]
孟子 [春秋战国]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代表名人 (前372前289)
  •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代表名人;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被认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先后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虽曾被齐宣王尊之为客卿,但终不见用。晚年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他站在儒家的立场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详细]
墨子 [春秋战国] 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前468前390)
  • 墨子
  墨子(约公元前476—前390年),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姓墨,名翟,鲁国人,曾为宋之大夫。墨子出身于社会下层,生活接近“农与工肆之人”。他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似属当时“士”阶层。但他又承认自己是“0”。他可能当过工匠或小工业主,具有相当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他“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据传,他曾止楚攻宋,实施兼爱、非攻的主张。他“南游使卫”,宣讲“畜士”以备守御。他又屡游楚国,献书楚惠王。他拒绝楚王赐地而去,晚年到齐国。墨子早年学习儒者之业,深感其礼仪烦琐,害人害己:“夫繁饰礼乐以淫……[详细]
  文成公主(625-680年11月1日),别名汉女氏、甲木萨,唐朝宗室女,多猜测其父为江夏郡王李道宗。贞观15年(641)正月十五,唐太宗将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松赞干布将其加冕、封作王后,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中原与吐蕃之间关系极为友好,使臣和商人频繁往来。200多年间,吐蕃和唐朝之间使臣和商人依然往来频繁。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因患天花去世,吐蕃王朝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名人生平和亲背景文成公主祖籍山东济宁(任城),汉名无记载,其父史书也未记载,多猜测为江夏郡王李道宗。李道宗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因战功被封为任城王,他的女……[详细]
陈汤 [] 十七史百将传
  陈汤(生卒年不详),字子公,西汉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东北)人。西汉元帝时,他任西域副校尉,曾和西域都护甘延寿一起出奇兵攻杀与西汉王朝相对抗的匈奴郅支单于,为安定边疆做出了很大贡献。陈汤自幼喜好读书,有博达的学识,并善于写文章,但因他家贫无节而得不到州里的举荐,陈汤便自己跑到长安去求官。几年后,陈汤受到了富平侯张勃的赏识,并在元帝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被举荐给元帝。但在等待朝廷任命时,却赶上其父病故。为了得到施展自己抱负的机会,他咬着牙不回去奔丧。不想被司隶校尉纠弹他“无循行”,因此而被判罪入狱。此次挫折之后,陈汤又被人举荐,任郎官,他屡次要求出使外国,……[详细]
孔融 [] 建安七子 (153208)
  • 孔融
  孔融(153—208年),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是东汉末年开创“‘以气为主’写文章”(鲁迅:《而已集》)风气的重要文学家。孔融是孔子二十代裔孙。然而,他在汉末受到尊崇,却并非因为他是“圣裔”,主要还是他自幼的聪悟及过人的胆识,形成了他逐日增高的声誉。孔融10岁,随父孔宙来到洛阳。孔融很想一睹当时名士派领袖李膺的风采;李膺苦于应酬,规定非当今名人及世代通家概不接见。孔融迫不得已,灵机一动,跑到李膺府前,“语门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李膺接见了孔融,却又感到莫名其妙,便问孔融:“高明祖父尝与仆有恩义乎?”孔融说:“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详细]
颜回 [春秋战国] 儒家五圣,孔门十哲 (前521前490)
  颜回(公元前521—前490年),亦称颜渊,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七十弟子之一。他一生大半时间跟随孔子生活和学习,极深地理解并履践了孔子的思想学说,以谦虚敏学、尊重师长、仁德出众而著称,被后人推居孔门“七十子”之首,尊为儒家的“复圣”。颜回出身书香、平民家庭,其父颜无繇是孔子的早期弟子、孔门“七十子”之一。颜回自幼天资聪慧,勤奋苦学、悟性极高,能“闻一以知十”。拜为孔门弟子后,有两点极其突出并深得世人称道:一是好学。他长期生活贫寒,但却志学不辍,孔子形容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他早作晚息攻读研习诗……[详细]
韦玄成 [] (?~前36)
  韦玄成(?—前36),字少翁。西汉大臣。鲁国邹县(今山东省邹城市东南)人,邹鲁大儒韦贤之子,昭帝时随父迁居平陵县(治今咸阳市秦都区西北)。公元前?年—前36年8月5日]韦玄成字少翁,鲁国邹人,生年不详,卒于汉元帝建昭三年六月甲辰(十九)日(前36年8月5日)。少好学,谦逊侠士,尤敬贫贱以父任为郎,常侍骑又以明经擢谏大夫,迁大河都尉。父贤死,玄成佯狂让爵于兄。朝议高其节。拜河南太守元帝永光初,(公元前43年)遂继父相位,封侯。邹鲁为之谚云:“遗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玄成为相七年,守正持重不及父,而文采过之。卒,谥工候。玄成好为四言诗,著有《自劾》及《戒是……[详细]
何休 [] (129182)
  何休(129—182年),字邵公。任城樊(今山东济宁市)人。东汉今文经学家。他的经学著作《春秋公羊解诂》,对后世影响很大。何休为人纯厚质朴,平时罕言寡语,但有心机,他深思远虑,思维敏捷,智慧过人。何休精研六经,特别喜爱《公羊春秋》,并且加以训诂,作为治学的目标。当时,陈蕃请他一起参加议论政事,他很得要领。以后陈蕃事败,他受牵连,因废锢,于是作《春秋公羊解诂》,对经学孜孜不倦,深思慎解,不窥房门,达17年之久,以巨大的忍耐力治经治学,表现了他坚韧不拔的顽强性格。以后,-解,他又有了活动的自由,复拜议郎。由于他能言敢谏,屡陈忠言,再迁谏议大夫。但他生性旷达,……[详细]
  龚遂(生卒年不详),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今山东邹县)人。曾为昌邑王刘贺的郎中令,宣帝时任渤海太守,境内大治。后官至水衡都尉,以勇于谏诤,为政清廉而闻名,后世把他与黄霸作为封建“循吏”的代表,合称为“龚黄”。刘贺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其父死后,袭封为昌邑王(治今山东巨野东南)。他放荡成性,为所欲为,常与奸佞小人在一起厮混,赏赐无度,致使封邑内政务不兴,府库空虚。昌邑王的辅臣也都助纣为虐,听之任之。唯独龚遂性格刚毅,忠直过人,他内谏于昌邑王,外责于傅相(辅佐诸侯王的太傅和相)。每次上谏,他都引经据典,陈述利害,晓以大义,讲到伤感之处,甚至痛哭流涕。言辞之激烈,……[详细]
曾参 [春秋战国] 儒家五圣,二十四孝子,孔门七十二贤 (前505前435)
  • 曾参
  曾参(公元前505—前436年),字子舆,门人尊称为曾子。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人。孔子弟子,七十子之一。以修身和孝行著称,又颇多著述,是一位很有名的儒家大师。身后被尊为“宗圣”。曾参相传为夏朝少康子曲烈的后裔,孔子早期学生曾点的儿子。曾参年轻时,家族已经衰败。为维持生计,他跟母亲一道,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过着“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清贫生活。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曾参拜其门下。他性情沉静,忠诚老实,谦恭勤谨,有大丈夫之勇,深得孔子喜爱。由于孔子悉心教授,自己勤奋学习、严格修身,曾参很快就学有所成。那时,他父母还在世,为了养家,他去莒国当了一……[详细]
马隆 [] 十七史百将传
  马隆,生卒年不详,字孝兴,东平平陆(今山东汶上北)人,西晋名将,兵器革新家。 马隆自幼便智勇兼备,好立名节。魏兖州刺史令狐愚被诛杀,为避免牵连,全州竟无一人敢为其收尸。马隆让武吏装成愚蠢之人,用自己的家财为其殡葬,并服丧三年,种植松柏,期满后才回来,此事在当时传为美谈。后代理武猛从事。 泰始中期,晋武帝将兴兵伐吴,下诏书说:“吴会未平,宜得猛士以济武功。虽旧有荐举之法,未足以尽殊才。其普告州郡,有壮勇秀异才力杰出者,皆以名闻,将简其尤异,擢而用之。苟有其人,勿限所取”(《晋书·马隆传》)。兖州人举荐马隆,认为他“才堪良将”(《……[详细]
  申公(生卒年不详),名培,《史记·儒林列传》称“申培公”,鲁(今山东曲阜一带)人。西汉经学大师、今文诗学“鲁诗学”开创者,对《诗经》的保存和流传有重要贡献。秦燔《诗》、《书》,而学归民间。西汉初年,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渐次出现,而《诗》出现最早;传《诗》四家(齐、鲁、韩、毛),又以鲁诗为先,因于诸家诗中影响最大。申公受《诗》于齐人浮丘伯,浮丘伯受《诗》于荀子,故申公为荀子的再传弟子。汉初,汉高祖刘邦过鲁祭孔,“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史记·儒林列传》),“吕太后时,浮丘伯在长安,楚元王遣子郢与申公俱卒学”(《汉书·儒林……[详细]
  李道宗(602年—653年),字承范,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李道玄从父弟,为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唐朝初期重要将领,一生参与破刘武周,破王世充,灭-厥、吐谷浑,征高句丽等诸多战役,为唐王朝的统一和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李道宗在唐朝初年的宗室名人中与李孝恭并称为贤。唐太宗在晚年评价李道宗为与李世勣、薛万彻二人齐名的名将。晚年遭长孙无忌、褚遂良的陷害,流放象州,途中病死。早年经历李道宗为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唐武德元年(618年)五月二十日,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李道宗的父亲李韶,被追封东平王,赠户部尚书。李道宗则封为略阳郡公。武德二年(619年)十一月,李……[详细]
王弼 [] 三国著名玄学家,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 (226249)
  王弼(226—249年),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西北)人,三国著名玄学家,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王弼出生于世代儒业之家,祖父王凯为著名文学家王粲的族兄,父亲王业为刘表的外孙,官至尚书郎。王弼聪颖过人,少年即享高名。据载“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当时已颇有名望的玄学家何晏发现王弼的奇才后,甚为赞叹,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同前)。在何晏的极力举荐下,王弼担任了魏曹爽政权的台郎。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氏控制了曹魏政权,曹爽、何晏被杀,王弼也受到了株连。同年秋,王弼患疠疾而亡,年仅24……[详细]
王熙 [] 魏晋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 (201280)
  王熙(201—280年),字叔和。高平山阳郡(今山东微山县)人。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医学著作《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脉学专著。王熙幼年时代是在缺衣少食的贫寒中度过的。严酷的生活现实,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谦虚沉静的性格。他特别喜爱医学,读了不少古代医学典籍,并渐渐学会了诊脉治病的医术。他在开始行医的时候,因为家境贫穷,衣衫破旧,人们瞧不起他。他只好背着药箱四处流浪,常常食宿无着。由于他对脉学很有些研究,慢慢也治好了许多疑难病人,请他看病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他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逐渐传遍了整个洛阳城。32岁那年他被选为魏国少府的太……[详细]
  申培公,姓申名培,亦称申公,“公”乃尊称,西汉时鲁(郡治在今山东曲阜一带)人,其生卒年月已难详考,约当在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西汉初期儒家学者,经学家,西汉今文《诗》学中“鲁诗学”之开创者。申培(约前219-前135)名培,亦称申公、申培公。鲁(今曲阜)人,西汉今文诗学“鲁诗学”的开创者,少年时代跟浮邱伯学诗,前201年,任楚国中大夫。前195年(汉高祖十二年)刘邦过鲁时,申培等人随师浮邱伯在鲁南宫受到召见。吕后执政时,浮伯在长安,申培再次前去学诗。文帝继位后,听说申培对诗研究精深,遂拜为博士。申培为诗作传,号称鲁诗。远方慕名而来学习的弟子先后达千余人。……[详细]
  孔巢父:唐朝冀州(今河北冀县)人,字弱翁,孔如珪次子,孔岑父之弟,孔子三十六世孙。生年不详,卒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少时与李白、韩准、张叔明、陶沔、裴政隐居徂徕山,称“竹溪六逸”。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由李季卿推荐,授左卫兵曹参军,累官至给事中、河中、陕、华等州招讨使,兼御史大夫。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受命为魏博宣慰使,前往劝说藩镇田悦及其将士归顺唐朝,田悦从弟田绪杀田悦归唐。不久,李怀光盘据河中,巢父又往河中劝说其归顺唐朝,被怀光部众所杀。孔巢父(?-784),字弱翁,唐朝大臣,冀州(今冀州市)人,孔子三十六世孙,“竹溪六逸”之一,与李……[详细]
白英 [] 明代著名民间水利专家 (13631419)
  白英(1363—1419年),字节之。明初著名农民水利家。山东汶上颜珠村人,后迁居汶上彩山。白英是运河上的一位“老人”(10余名运河民夫的领班,不是指上年纪的人),治水、行船经验相当丰富,十分熟悉山东境内大运河及其附近地势、水情。因治河有功,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被追封为“功漕神”,建祠于南旺。清雍正、光绪皇帝追封他为“永济神”和“大王”,受到人民敬仰。白英自幼聪慧好学,早年以耕田为业,十分了解汶上的地理水势。相传明初运河水量不足,航运船只受阻,朝廷为此非常焦急。就在这时,白英挺身而出,承担了寻找甘泉、疏通运河的任务。他带领官兵沿运河而行,突然止步,……[详细]

全部济宁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