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Magic2,40W超级快充+麒麟980芯片

电商名人

首页 > 电商名人 > 上海 > 金山区名人

金山区名人录

更新时间:2023-03-15

  戴有祺祖籍安徽休宁,后世寄居江苏松江府。雍正二年,金山卫升县,居家遂籍金山县。戴有祺先以金山卫生员举荐于乡里,中举后,康熙二十七年(1688)戊辰科赴京会试,得中贡士。康熙三十年(1691)戴有祺参加补行殿试,此辛未科原读卷大臣初拟定:第一名吴昺,第二名戴有祺,第三名杨中纳。康熙帝认为戴有祺“书法尤嘉”,由于他书法好,于是将戴有祺拔置第一。戴有祺取状元后,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不久便告假,回乡服丧。康熙四十一年,壬午科乡试戴有祺为内值诸词林官。这一年,大考詹翰,他被列为三等,依例降黜戴有祺,贬低任职,于是,左迁为候补知县。真是仕途不畅,他不肯前去赴任……[详细]
  顾野王(519—581),字希冯,海盐华亭乡(今属上海金山县)人。幼好学,长而博览群书,精于文字训诂,通天文地理和卜筮,兼善画。南朝梁大同四年(538)官太学博士。侯景之乱,野王回海盐,召募乡党数百人,杖戈披甲,支援京城。乱平,太尉王僧辩命其作海盐县监。入陈,任金威将军,升府咨议参军。文帝天嘉元年(560),补撰史学士,迁国子博士兼东宫管记。天嘉六年,授太子率更令,掌国史,主修梁史,后迁黄门侍郎、光禄卿。曾搜罗和考证古今文字的字体,于梁大同九年写成《玉篇》,仿《说文解字》体例而有所改进。据唐封演《闻见记》所载,共收16917字,分542部,以义类相从。字……[详细]
  丁公著(762~826年),字平子,胥浦乡(今干巷一带)人,3岁丧母,少年勤学苦读,21岁以五经及第,授集贤校书郎。任期未满就辞职回乡,侍养父亲。其父去世,亲自负土筑坟。淮南阙阀,升任集贤殿直学士。不久又充任皇太子及诸玉侍读,著《皇太子诸王训》10卷。穆宗即位,召他询问朝典。因他陈词恳切,授给事中,赐紫金鱼袋。后调任工部侍郎,他自知将被重用,就以患病为由告退,未获允准,就要求外任,授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使,后官至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学士等职。时值浙西遭灾,百姓造反。他以户部尚书身份赈济饥民大米7万石。平时为官清正,每逢升迁,反而倍添忧愁。后授太常卿,告病辞退……[详细]
  娄机(生卒年不详),字彦发。南宋绍兴年间人。居枫泾镇。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授盐官尉、含山县(在安徽省)主簿。七次兼理邻县,都以治理有方而闻名,调任太常博士秘书郎。后兼为善堂小学教授。精心为太子授课,被提为监察御史。嘉泰元年(1201年)韩侂胄议收复中原失地,他竭力劝阻,认为兵卒骄逸,财力未裕,万一战争旷日持久,反而祸国殃民,未被采纳。后进太常少卿。朝廷命他去荆州、襄阳宣布开边命令。他直言道:如让我去安定人心,我愿往;若是挑起战争,我宁死也不去。战争开始后,泗州捷报传来,他愈增忧愁。道:“假如就此成功,一雪前耻,我虽死也幸;就伯进得快退得也快,祸患……[详细]
  钟天纬(1840~1900年),字鹤笙,亭林镇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入上海“广方言馆”攻读英语,为该校第一期学生,光绪元年(1875年),应徐建寅之邀,赴山东机器局翻译馆任职。光绪五年,受清政府出使德国大臣李凤苞邀请游历欧洲各国,考察政治、文化和经济状况,比较西方文化与中国政俗之短长。光绪七年回国,受聘于江南制造局翻译馆,除与英国人罗亨利、傅兰雅合译《西国近事类编》、《工程致富》、《英美水师表》、《铸钱说略》、《考工纪要》等书外,根据游历考察所得,撰写了《格致说》、《格致之学中西异同论》、《西学古今辩》、《中西学术源流论》等篇,专门探讨中西文化的……[详细]
高锟 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锟;(Char;les;K.Kao),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美国国籍。生于中国上海,原籍上海金山。1957年、1965年先后获英国伦敦大学电机工程学学士、博士学位。1970年迄今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1987-1996年任该校校长。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和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高锟教授1966年在《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论文中开创性地提出光导纤维在通讯上应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长程及高信息量光通讯所需绝缘性纤维的结构和材料特性。同时开发了实现光通讯所需的辅助性子系统。在单模纤维的构……[详细]
王小谟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 王小谟
  王小谟(1938.11.11- )雷达工程专家。上海市金山县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电子工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信息产业部科技委副主任。60年代创造性提出脉内扫描方法,使雷达系统大大简化。70年代担任JY-8雷达主持设计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自动化引导雷达。80年代主持设计的JY-9雷达,具有较好的低空性能,在国外的演习和综合评分中名列前茅,获得了国内外多部订货,是国际上优秀低空雷达。从事雷达科研30余年,设计研制了多种型号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雷达,尤其在三坐标雷达和低空雷达方面卓有建树,为国家创造出较大的经济效益,为军事电子工业的发展做……[详细]
叶可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工程管理学部
  叶可明(1937.3.28- )建筑工程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专家。上海市金山县人。1962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长期研究施工技术,形成了针对“高、大、深、重、新”不同对象,因时、因地、因人置宜的施工技术体系。提出了广泛适用于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的升板机提模提脚手体系。实现350米高度自升式模板工艺;提出了上海软土地基中分地区、级别的支护原则,实现了20米深坑复合支护技术及10米深坑无支撑支护技术;完善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与管理,实现24000立方米混凝土一次浇灌;提出了商品泵送混凝土双掺技术与级配优化技术路线,实……[详细]
  韩寒,1982年9月23日出生于上海市金山区亭林镇,中国作家、导演、职业赛车手。1999年,他以《杯中窥人》一文获得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 。2000年,在上高一的韩寒退学,后出版首部长篇小说《三重门》 。2001年,他出版文集《零下一度》,该书获得当年全国图书畅销排行榜第一名。2002年,他出版小说《像少年啦飞驰》。2003开始职业赛车生涯。2004年3月,他出版文集《韩寒五年》。2005年开通博客,开始博客写作 。2006年9月,发行个人首张唱片书《寒·-》 。2009年,他主编《独唱团》。2010年,韩寒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详细]
侯光炯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051996)
  侯光炯,侯光炯(1905.5.7-1996.11.4),土壤学家。上海金山人。1928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化系。西南农业大学教授、自然免耕研究所所长。从事土壤学教学与科研工作达60年之久,在土壤肥力和土壤地理研究方面发现“光肥平衡”日周期变化的事实,从而开辟了土壤胶体热力学新领域1986年通过鉴定的水田自然免耕新技术,到1988年底已在南方13省推广2200多万亩,增产率在15%以上为适应土壤肥力研究的需要,创建了土壤胶体物理―土壤粘韧率和粘韧曲线,以及土壤胶体热力学十联式PH两种测定方法,并拟定了土壤肥力分类体系,为制定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详细]
  顾观光(1799~1862年),字宾王,号尚之,别号武陵山人,钱圩乡人。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好训诂,善医道,对天文、历法、数学、物理等尤有研究。治学严谨,于学问每穷本探源,抉其所以然,摘其不尽然。对古今学说运用辩证处理其相互关系,并兼采中西之长,认为两者之间“可互相证而不可互相废”、“旧法者新法之所以出”,同时也认为“积世、积测、积人、积智,历算之学后胜于前”。平生著作甚多,《九数外录》十篇基本上包括了当时西法算术的精要,其中《对数》篇改乘除为加减,改自乘开方为乘除,对平弧三角、八线相求带来极大的方便,至于《算剩初稿》、《算剩续编》等,更是他承先启后之作……[详细]
  侯承祖(1591~1645年),字怀玉。明末金山地方人。16岁袭祖职为卫指挥使。其父侯继高因抗倭屡建战功,实授骠骑将军都督佥事。他自幼受父亲薰陶,忠勇多才略。袭职后,委他督察驻防,后掌卫印,防务完善整肃,常至青村、宝山、柘林等地巡视。所到之处,检阅军队,补充力量,理顺民心,铲除奸邪。并以发展农业生产为首务,政绩显著。侯世禄(?~1645年),字公藩,承祖之长子。自幼博览群书,尤通经史,常下笔数千言,一挥而就。及长,有勇力,善骑射,随父同守金山卫城。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过长江,郡长邑吏纷纷辞官离职,唯侯承祖父子、夫人散尽家业田产,变卖金银首饰,招……[详细]
  包节(1506~1556年),字元达,明代漕泾人。5岁丧父,母杨氏教读甚严。每夜燃香一支,香未尽,不得入睡。应试时,有友邀饮于伎家,其母大哭道:“你刚进入社会,就到这种地方去,今后如何做个好男儿?”经亲友再三劝解,责打十板方罢。此后,他愈加奋发读书。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中进士,授东昌推官。他不忘母训,洁身自好,为官清正。嘉靖二十三年,任御史,曾劾兵部尚书张瓒纳贿事。后出巡云南,发现有才干之人,都不愿去荒僻之地,认为这是云南治理不善的原因,提议在当地选拔人才来充任地方官。吏部据言上奏,中央政府采纳他的建议,颁行于云贵、两广等地,颇收良效。嘉靖三十一年……[详细]
  唯庵(1323~1396年),又名德然,俗姓张。元、明间松江华亭人。7岁剃发受戒于杭州天龙寺。曾拜访江苏霞雾山石屋禅师珙。珙与他交谈后,极为器重,道:你就象庭前的松树,今后当广庇众人。又书“松隐”两字相赠。此后,他遍游四方,受业于浙江金华圣寿寺千岩长禅师,随其-,声誉腾起。元至正八年(1348年),唯庵至华亭郭汇之南(今松隐乡)见风景秀丽,于是结茅屋而居,三年足不出户。里人吴山得悉后,捐金献地来上愿。远近相继车石运土、填坑筑基,为其建庵,至正十二年动工,至正十四年庵成。即以“松隐”两字为庵名。明初,以高行僧荐于朝,不久即还。洪武十三年(1380年),募资……[详细]
  黄继曾(1872~1911年),字公续。家资富厚,急公好义。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和光绪三十四年,皖南休宁等地水灾,他集资10万缗(千文)以作救济。后云南、山西、徐州、淮北等地饥歉,复捐银10万余两。八国联军侵华以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竞以兴学救亡。他慨然以培植人才为己任,光绪三十一年独创明强两等小学于朱泾镇。学校分南北两部,为便利学生往返,在市河上架起“新木桥”。民国2年(1913年),该校有8学级,8教室,教员16人,学生283人,年经费4000元,学校培养了不少人才。此外,他还对许多经费不足的学校如上海复旦、健行两公学,南洋中学,爱国、蓬莱女校……[详细]
  王顼龄(1642~1725年),原名元龄,字颛士,号瑁湖,晚号松乔老人。张堰镇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进士,授太常博士。康熙十八年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获一等第6名。改任翰林院编修,参加《明史》编纂。常与汪琬、朱彝尊等上下议论,通晓典故,人称修史良才。后升侍读、侍讲学士,为康熙帝讲解《资治通鉴》。他娴熟史学,触类旁通,每讲一篇,必获康熙帝赞赏。因弟王鸿绪事累及,奉旨休致。不久又应召入京。康熙四十二年升礼部侍郎。任职10年,凡朝廷庆贺或祭祀等大典,他斟今酌古,处理得体。康熙五十一年,迁吏部右侍郎,后升工部尚书。康熙五十二年、五十四年两次主持会试,因遴选得……[详细]
  王鸿绪(1645~1723年),字季友,号俨斋,又号横云,王顼龄之弟。康熙十二年(1673年)进士,廷试获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康熙二十年加侍读学士。翌年任《明史》总裁官,并主修列传。不久即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康熙二十四年充会试总裁官。两年后升左都御史。上申饬、驻防等疏,均被采纳。劾灵台郎董汉臣等不学无术,建议以考试形式,量才录用。礼部采纳了他的建议,罢黜了董及贾文然等15人。康熙三十年,被御史郭琇劾其植党营私,奉旨休致。康熙三十三年,受召入京修书,食二品俸。康熙三十八年,转工部尚书,督修高堰堤工,因与河道总督张鹏翮意见不合,召还。康熙四十七年,……[详细]
  吴梁(生卒年未详),字伯材,号贞石,张堰人。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由拔贡中举人。未仕家居。三十三年,倭寇侵犯,松江知府方廉准备烧毁漕泾、张堰两镇民屋,以绝倭寇栖息之所。他与侄吴潮前往力争,始息其议。后出任邵武府(在福建省)推官,岛寇据建阳、光泽,他前往进剿,大获全胜,当地人民为他建祠立碑。不久升刑部侍郎。某豪绅以私敕建寺,事涉皇室禁卫,事发后,请有权势的太监前来说情,他秉公承办,不肯让步。待他入朝时,豪绅唆使一些有权势的太监对他围攻谩骂。他当即揪住两人奏告皇帝,最后豪绅被依法惩处。后为广西太平府知府,中途乞休,铨部执其辞职书道:“这是曾制服过中贵人(……[详细]
  杨维祯(1296~1370年),字廉夫,号铁崖、东维子。元文学家、书法家。原籍浙江诸暨。少年时,其父筑楼于铁崖山,聚书数万卷。他终日勤读,自号“铁崖”。,泰定三年(1326年),中进士,任天台县尹。后调钱清盐场,因不善逢迎,十年不获升迁。元修辽、金、宋三史,他作“正统辩”千言,总裁官欧阳玄赞叹:“百年后,公论定于此矣”。后调任江西儒学提举,因交通受阻,未成行。值兵乱,浪迹浙西。张士诚据浙西,屡召不赴。后以冒犯丞相达识帖木儿徙居胥浦(今金山县)。杨维祯居元末诗坛领袖的地位,其诗作称“铁崖体”。他的七古歌行,大多为咏史、拟史之作,好驰骋异想,运用奇辞,眩人耳……[详细]

全部金山区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