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Magic2,40W超级快充+麒麟980芯片

电商名人

首页 > 电商名人 > 福建 > 漳州 > 诏安县历史名人介绍3

诏安县历史名人介绍3

更新时间:2023-03-15

  刘锡三(1905~1933年),原名何丹成,广东省海丰县人,饶和埔诏苏区开拓者之一。民国14年(1925年)1月,刘锡三作为海丰农运骨干被选送广州第三届农讲所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结业后被派回海丰工作。民国15年1月,调任澄海农会特派员,组织农民武装,开展农民-。民国16年11月,当选为中共澄海县委执委,民国19年秋冬,又转任饶和埔诏县委书记。次年7月,组建工农红军饶和埔诏第三连。民国21……[详细]
  林碧梓(1904~1969年),林厝村人。13岁随父远渡南洋谋生,投寓沙捞越“五头家”田其旺处。少年碧梓与田家子女一起,白天就读于英文学校,夜晚在家由其父亲教习汉文。他聪颖过人,过目能诵,加上勤奋学习,学业大有长进。民国12年(1923年),碧梓赴美国芝根大学留学。由于家境尚贫,他便半工半读艰苦奋斗,终于民国15年获美国芝根大学学士学位。后回新加坡从事水利专业,因廉洁奉公,成绩优异,民国20年出任……[详细]
  沈光(1903~1993年),字照亭,东城乡人,漳州地区知名教育家和诗人。沈光出身贫寒,一生刻苦自励,严谨治学。少年师从前清贡元吴梦沂学习古典文学,后入福建省第二师范。22岁毕业后,开始他为之奋斗终生的教育事业。他长期于诏安一中从事语文教学,辛勤耕耘,硕果累累。他讲课突出重点,少而精,简洁明快,言必中的。关键处则设疑点拨,旁征博引,比较分析,使学生了然于心。他注重讲练结合,对学生作文精批细改,给予……[详细]
  涂屏南(1902~1940年),青山村人。生于华侨富裕家庭,但因双亲早亡,家境不久陷入贫困。读初中期间,屏南受“五四”-影响,思想追求进步。初中毕业后任乡村小学教师,积极参加诏安新剧团,进行反日爱国宣传。大革命失败后,仍继续坚持革命活动。民国22年(1933年),十九路军入闽,屏南参加诏安大同派报社,进行地下革命活动,经常分送共产党刊物,散发革命传单,大力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不久,他们的革命活动……[详细]
  沈明白(1902~1937年),又名沈珍希。初小毕业后,因家境贫寒辍学务农。民国24年(1935年)1月,参加中共潮澄饶县委领导的红三大队,活动于诏饶边境。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坪路、搭桥、旧宙、赤田、汀洋、后岭和分水关等地活动,发动群众组织农会、妇女会、农民自卫军,领导群众抗捐抗税、抗兵抗丁。同年10月,中共云和诏县委成立后,任三区区委会委员、乌山游击队队长,在云和诏根据地开展武装游击战争。……[详细]
  沈东海(1900~1939年),又名沈澄清,湖内村人。原为东溪船工,民国12年(1923年)当兵参加讨伐陈炯明部。民国15年9月后在北伐军独立四师、国民党陆军第四十九师任连长。民国20年因部属上山为匪,被撤职拘押至次年4月释放回家。从此沈东海变本加厉,以湖内村为老巢,纠集反动武装,亦兵亦匪,无恶不作。民国22年十九路军二连开抵诏安后,曾围攻沈东海部。民国23年“闽变”夭折,十九路军驻诏连队撤出诏安……[详细]
  许秀峰(1896~1978年),又名许毓祥,归国华侨。许秀峰生于城关工商业者家庭,但他青少年却无心商场或仕途。民国元年(1912年)秋,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丹诏小学堂,不久,被明新小学破例聘为教员,后又到涤亚小学任教。教学之余,他还攻研祖国医学,阅读大量医学经典著作。民国11年,其弟因商务劳累过度而早逝,许秀峰只好告别教书生涯,回家主持店务。由于经营有方,他主持的“大友秋五谷店”不久扩展为“大友秋……[详细]
  吴鹤汀(1896~1986年),字诸,城关人。其父吴泗滨系华侨富商,曾延聘塾师,开设松斋私塾。鹤汀童年在家就读,后入丹诏小学。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时,15岁的鹤汀正读高小二年级,即不顾家庭阻拦剪掉辫子,追随时代潮流。辛亥革命后,鹤汀就学于厦门玉屏中学,后转福州省立二中,毕业后拟报考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但因父亲病故而弃学回乡。当时,国内军阀割据,列强图谋瓜分中国,国家民族岌岌可危。鹤汀忧心如……[详细]
  谢松山(1894~1965年),城关人。幼年受业于族亲、秀才谢北垣,后就读家乡丹诏书院。辛亥革命时,他带头剪掉辫子投身革命,追随同盟会诸先贤奔走。后考入香港“圣保罗学院”英文系,毕业后任县政府教育局长,不久赴港经商。民国21年(1932年),谢松山移居新加坡,受聘为《南洋商报》副刊。民国30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南侵,狂轰滥炸,华侨四散逃难,谢松山身受其苦。民国34年日本投降后,谢松山以其……[详细]
  吴阿柔(1890~1985年),女,西潭村人。自幼送给北蔗村张家为童养媳,丈夫为生计所迫远渡南洋,留下幼小的1男3女,母子相依为命。民国24年(1935年)春,中共闽粤边区特委领导的红三团到北蔗村活动。她接受教育参加革命,任交通员。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5年的一个冬夜,中共云和诏县委约定在北蔗村开会。黄昏,国民党军队突然包围全村,危急关头,她跳窗抄小路去报信,使县委一班人安全脱离。民国32年……[详细]
  林仲姚(1888~1980年),学名景崇,城关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16岁曾赴漳州府应“童子试”,考取童生。因罢科举,转考广东省潮州金山中学,修业5年。在校常读革命书刊,深受校长杜国庠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不久辛亥革命爆发,为响应革命号召,林仲姚等诏籍同学立即回乡组织宣传队伍,宣传、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并联络驻军管带王得宝兴办民团,扣押知县韩克,迫其宣布起义,诏安独立脱离清政府。……[详细]
  涂渺沧(1885~1962年),城关人。少年就读家乡丹诏书院。他追求进步,倾向革命,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毅然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参加著名的“黄岗丁未起义”,失败后避往南洋。涂渺沧到马来西亚的槟榔屿不久,便被《南洋时报》聘为经理兼主编。为唤起民众,他积极倡导华侨办学。他曾在南洋与孙中山会晤,并积极筹款支持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民国14年(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详细]
  游子光(1883~1951年),又名太尊,秀篆人。幼年家境清贫,父耕母织。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游子光南渡暹罗(泰国)谋生。初在乡村垦荒种植,后收购农产品至京城曼谷贩售,获利甚丰。进而在曼谷开行坐店,经营土产,数年后遂成巨商。民国7年(1918年)游子光回乡完婚,第二年重返曼谷,并带去家乡酿酒技术,以后便利用当地水果资源酿制各种果子酒和饮料,由于风味独特,很受欢迎,生意日隆。光绪三十二年(19……[详细]
  张尧明(1883~1937年),字德章,号昭文,东峤村人。幼读私塾,少年拜名中医张瑞琳为师,后在家乡行医。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深受乡民赞扬,海外华侨也慕名前来求诊。民国7年(1918年),一位华侨身患重病在海外医治无效,准备回家“落叶归根”,不料竟被他治愈。那位华侨感激万分,便建议并资助他到安南金塔(柬埔寨金边)挂牌行医,开设一家中药房兼坐堂问诊。不久他因治愈国王女儿的痼疾,获得国王御赐金质勋章……[详细]
  田伯良(生卒年不详),字捷乡,清末名医,梅岭乡田厝村人。少时前往平和灵通岩学医、习文,博览医籍,吸取名家临床经验。青年回乡悬壶于城关东关,因医术精良,医德高尚深为群众所敬仰。他爱贫恤苦,不畏权势。曾有一豪绅请伯良出诊,同时又有一穷人请他去给病危的孩子急诊。伯良不顾豪绅的邀请,而急忙赶往穷人家治病救人。豪绅闻知此事十分愤怒,第二天竟执手杖守于路间,伺机杖打并辱骂伯良。受此-,伯良实难容忍,于是愤然卖……[详细]
  韩希琦(1873~1933年),字君玉,号无闷,城关人。自幼家贫,但聪明好学,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壬寅科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韩希琦被广东潮州文范书院聘为教席。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赴印尼,任《爪哇公报》主笔。次年,改任华侨学务总会秘书。民国4年(1915年)任“印尼中华总商会”座办兼文教委员会主席,并为《泗滨日报》撰稿。是年5月袁世凯为了恢复帝制,丧权辱国,秘密接受日本“二……[详细]
  李庆标(1866~1936年),诏安城关人。幼年家境赤贫,初小便辍学牧牛,随父务农。当时,农村破产,民不聊生,不少农民纷纷搭乘“猪仔船”往南洋谋生。光绪十一年(1885年),李庆标也离乡背井渡洋到缅甸南部的土瓦,受雇参加当地开荒建设。经过几年的辛勤劳作,李庆标有了些许积蓄,才到达仰光,在一家华侨碾米厂当会计。此时,李庆标立志干一番事业,他认真了解、搜集“仰光米”的产销资料,研究发展“仰光米”的途径……[详细]
  沈镜湖(1858~1936年),号慎草山人,仕渡村人,清末民初著名画家。擅长写意名人,间作山水、花卉、走兽。所画名人题材多取佛像、渔民、乞丐等,富有生活气息。沈镜湖画风豪放,宗法沈瑶池韵致,融合黄慎笔法,构思新颖,用笔遒劲,是继谢颖苏、沈瑶池之后诏安派中较具影响的画家。作品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奖”。沈镜湖主张作画应“一洗时习,独开生面”。其作品流传闽粤和东南亚一带,并被福建省博物馆收藏,名录《中……[详细]
  吴世奇(1840~1909年),一名寿徵,字悦卿,北关人。生于商人家庭,先辈早年便赴新加坡谋生。咸丰八年(1858年),清廷取消“禁海令”,允许中国公民自由出国,于是,吴世奇告别家乡,前往新加坡。他起初在英国人开设的锡矿当采矿工,后被提升为监工。他关心工人,与工人打成一片,管好矿场,使矿场增产增收。不料几年后,洋老板眼看矿源开采将尽,竟弃矿而去,使众多的矿工面临失业的痛苦。吴世奇气愤无比,即挺身而……[详细]
  田考(1838~1904年),又名成玉,田厝村人。田家世代务农。田考少年时,正逢鸦片战争后,社会-,民不聊生,闽南沿海百姓纷纷逃往南洋谋生。清咸丰四年(1854年),16岁的田考只身到马来西亚,在煤矿当苦力。咸丰六年(1856年),到沙捞越古晋石窿门当店员。他为人老实,办事勤快,深得主人信任。数年后,田考改在石窿门山下搭草寮摆摊。当时,大片土地荒凉,尚待开发。他便在周围开垦200多“移结”(每“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