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Magic2,40W超级快充+麒麟980芯片

电商名人

首页 > 电商名人 > 山西 > 运城 > 闻喜名人

闻喜名人录

更新时间:2023-03-15

裴度 [] 唐朝宰相,唐朝诗人 (765839)
  晋国文忠公裴度(765年-839年4月21日),字中立,汉族,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裴度出身河东裴氏的东眷裴氏 ,为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进士。宪宗时累迁司封员外郎、中书舍人、御史中丞,支持宪宗削藩。视行营中军,还朝后与武元衡均遇刺,武元衡遇害,裴度亦伤首,遂代其为相,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亲自出镇,督统诸将平定淮西。元和十三年(818年)淮西平,拜金紫光禄大夫、弘文馆大学士、上柱国,封晋国公,世称“裴晋公”。后历仕穆宗、敬宗、文宗三朝,数度出镇拜相。晚年随世俗沉浮以避祸。官终中书令,故称“裴令”。开成……[详细]
裴光庭 [] 唐朝宰相 (678733)
  裴光庭(678年-733年),字连城,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朝宰相,隋朝礼部尚书裴仁基之孙,右卫大将军裴行俭之子。裴光庭出身于河东裴氏中眷房 ,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太常寺丞、郢州司马、司门郎中、兵部郎中等职,后因建议让突厥参与封禅,升任鸿胪少卿、兵部侍郎。开元十七年(729年),裴光庭拜相,初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次年又升任侍中。他任相期间,提出“循资格”,以资历作为擢用官吏的标准,还建议向吐蕃传播中原典籍,后封正平县男。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裴光庭病逝,时年五十八岁。追赠太师,谥号忠献。早年经历裴光庭虽然幼年丧父,但因母亲厍狄氏深受武则天……[详细]
裴行俭 [] 十七史百将传 (619682)
  裴行俭(619年-682年),字守约,汉族,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高宗时名臣。裴仁基之子。高宗时官至礼部尚书,兼右卫大将军,封闻喜县公。与李敬玄、马载同掌选事10余年,甚有能名,时称裴李、裴马。创立一些法规,使选任官职有条可循,为后来所承用。行俭少时从大将军苏定方学习兵法,后来领兵出征东、西突厥,善于料敌决胜。他诚恳待人,获得士兵爱戴,故战多取胜。由于他文武兼资,高宗特授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他善于识拔人才,军中提拔的将领如程务挺、王方翼、郭待封、黑齿常之等,都成为一代名将。行俭著有文集20卷和《选谱》。又撰《草字杂体》及营阵、部伍、料胜……[详细]
裴遵庆 [] 唐朝宰相 (?~775)
  裴遵庆(?—775),字少良,绛州闻喜人。幼强学,该综图传,外晦内明,不干当世。年既长,始以仕家推荫为兴宁陵丞,调大理丞。边将萧克济督役苛暴,役者有丑言,有司以大逆论,遵庆曰:“财不足聚人,力不足加众,焉能反?”由是全救数十族。频擢吏部员外郎,判南曹,不久担任徐州刺史。天宝时,选者岁万计,遵庆性强敏,视簿牒,详而不苛,世称吏事第一。肃宗时,为吏部侍郎。萧华辅政,屡荐之,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代宗初,仆固怀恩反,帝以遵庆忠厚大臣,故奉诏宣慰,怀恩听命将入朝,既而为其将范志诚沮止。时帝在陕,遵庆脱身赴行在。帝还,迁太子少傅。罢为集贤院待制,改吏部尚书……[详细]
裴潜 [三国] (?~244)
  裴潜(?-244年),字文行,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闻喜)人。生卒年不详。曹操平定荆州时,裴潜归附曹操并出任丞相府军参谋,历任三县县令,后入京任丞相府仓曹掾,代郡太守。后任沛国相、兖州刺史。曹丕继位之后,出任散骑侍郎、魏郡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荆州刺史,晋封关内侯。魏明帝时出任尚书、太尉军师、大司农、尚书令、光禄大夫,晋封清阳亭侯。死后追封太常,谥号贞侯。避乱荆州裴潜年轻时因避乱来到荆州,刘表待如上宾。裴潜私下里对好友王粲、司马芝说:“刘牧非霸王之才,又要以周文王自居,不等多久,就会被打败。”于是南行到了长沙。曹操平定荆州后,任命他为参丞相军事,后出京历任……[详细]
  先轸(?—前627年),曲沃(今山西闻喜)人,春秋时期晋国名将、军事家。因采邑在原(今河南济源西北),故又称原轸。先轸曾辅佐晋文公、晋襄公两位霸主,屡出奇策,并以中军主将的身份指挥城濮之战、崤之战,打败强大的楚国和秦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同时拥有元帅头衔和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追随重耳晋国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他从小就喜欢结交士人,十七岁(公元前673年)时就有五位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朋友。先轸就是其中一个。 前656年,晋国发生骊姬之乱,公子重耳的五位朋友追随他逃到了狄国。 前636年,在宋国、楚国、秦国等多方帮助下,-在外十九年的晋公子重耳回国即位……[详细]
裴耀卿 [] 唐朝宰相 (681743)
  裴耀卿(681~743),字焕之,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中唐时期著名政治家,官至宰相。八岁神童擢第。弱冠授秘书省正字,俄补相王府典韱。睿宗立,转国子主簿,检校詹事府丞。历河南府士曹参军,进考功员外郎,除右司、兵部二郎中。开元初,为长安令。十三年,出为济州刺史,转宣州、冀州刺史,人为户部侍郎。二十年,副信安王祎讨契丹,冬迁京兆尹。二十一年,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转运史。二十二年,迁侍中。二十四年改尚书左丞相罢知政事,封赵城侯。天宝元年,改为尚书右仆射,转左仆射(一作自左仆射转右仆射)。二年卒,年六十三,谥日文献。 耀卿从小聪慧机敏,不足十岁就中……[详细]
  晋武公(前754年—前677年),又称曲沃武公,姬姓,名称,晋穆侯曾孙,曲沃桓叔之孙,曲沃庄伯之子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公元前716年,继父位成为曲沃的国君,在吞并晋国前称曲沃武公。公元前678年,杀死晋侯缗,吞并晋国,并以珍宝贿赂周釐王,周釐王便封其为晋国国君,列位诸侯。曲沃武公改称晋武公,纪年仍沿用曲沃武公纪年。公元前677年,晋武公去世,其子晋献公继位。始封曲沃晋武公的祖父名叫成师,是晋穆侯的小儿子 ,晋文侯的弟弟。晋昭侯元年(前745年),晋文侯之子晋昭侯将叔父成师封于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称为曲沃桓叔。 晋孝侯八年(前732年),曲沃桓叔……[详细]
裴頠 [] (267300)
  裴頠(wěi)(267-300)西晋大臣、哲学家。字逸民。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司空裴秀之子,他曾任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尚书左仆射之职。他反对王弼、何晏的贵无论。提出崇有论。认为万有的整体是最根本的“道”,万有不是由“无”产生的,而是“自生”的,“自生而必体有”。他还认为万物生化有其规律。从“崇有论”出发,他重视现实存在的事物,不满轻视事功的放达风气,力图论证封建等级制的合理性。裴頠的思想在当时有很大影响,被认为是崇有派领袖。著有《崇有论》,《晋书》把它完全载入裴頠的传中。裴頠,裴秀之子。西晋时期重要的朝臣,也是称著当时的名士。生于晋武帝泰始……[详细]
裴松之 [南北朝] 史学三裴 (372451)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汉族,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后移居江南。南朝宋著名史学家,为《三国志》作注。与儿子裴骃、曾孙裴子野被称为史学三裴。裴松之为士族官僚家庭出身,祖父裴昧官居光禄大夫,父裴珪曾任正员外郎。裴松之从小喜爱读书,8岁时已熟知《论语》、《诗经》诸书。后博览典籍,学识日进。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年),裴松之任殿中将军,时年20岁。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其舅父豫州刺史庾楷联合兖青二州刺史王恭等攻打建康。兵败,庾楷投奔夏口的桓玄。庾楷推荐裴松之担任新野太守。裴松之考虑风险过大,迟迟不肯动身。不久,军阀火并,庾楷死于桓玄之手。……[详细]
赵鼎 [] 南宋政治家、词人 (10851147)
  • 赵鼎
  赵鼎(1085年~1147年),字元镇,号得全居士,闻喜县阜底村人,南宋时与岳飞共同抗金兵的名相。赵鼎于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及第,官授洛阳令,随即升任开封士曹。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金兵攻陷太原,朝廷议割三镇求和。赵鼎坚决反对说:“祖宗之地不可与人,何待于议!”次年四月,京师开封失守,徽、钦二帝被俘,金人欲立张邦昌为帝,逼迫宋朝诸臣签署议状。赵鼎躲避在太学里,几经周折,终于逃到了南方。高宗赵构即位后,建立了南宋政权。赵鼎被任命为户部员外郎,累迁司勋郎官、右司谏等职。因他谋事公允明正,进谏40条奏议,被采纳36条,因而被升任为侍御史。宰相吕……[详细]
韩景侯韩虔 [春秋战国] 韩国国君
  韩景侯,姬姓,韩氏,名虔,是晋国大夫韩武子之子。韩武子十六年(公元前409年),韩武子去世,韩虔继任其父的大夫之位。 韩景侯元年(公元前408年),韩虔派兵攻打郑国,夺取郑国的雍丘(今河南杞县)。 韩景侯二年(公元前407年),郑国出兵攻打韩氏,在负黍(今河南登封西南)打败韩氏的军队。 韩景侯六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虔与赵烈侯赵籍、魏文侯魏斯为诸侯 ,韩虔正式建立韩国,是为韩景侯。 韩景侯九年(公元前400年),韩虔联合魏国、赵国进攻楚国,打到楚国桑丘(一作乘丘)而回。 不久,郑国出兵包围韩国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县)。 同年,韩……[详细]
韩烈侯韩取 [春秋战国] 韩国国君 (?~前387)
  韩烈侯(?―公元前387年),姬姓,韩氏,名取,韩景侯之子,战国时期韩国国君,公元前399年—公元前387年在位。韩烈侯在位时期,韩国政治混乱,法律、政令前后不一,群臣吏民无所适从,于是实行改革。韩烈侯在位初期,叔父侠累任相国,大臣严遂(字仲子)与侠累争权结怨。公元前397年,严遂以巨金收买聂政将其刺杀。公元前387年,韩烈侯去世,其子韩文侯继位。……[详细]
裴漼 [] (?~736)
  裴漼(?—736),绛州闻喜人也。世为著姓。父琰之,永徽中,为同州司户参军,时年少,美容仪,刺史李崇义初甚轻之。先是,州中有积年旧案数百道,崇义促琰之使断之,琰之命书吏数人,连纸进笔,斯须剖断并毕,文翰俱美,且尽与夺之理。崇义大惊,谢曰:“公何忍藏锋以成鄙夫之过!”由是大知名,号为“霹雳手”。后为永年令,有惠政,人吏刊石颂之。历任仓部郎中,以老疾废于家。漼色养劬劳,十数年不求仕进。父卒后,应大礼举,拜陈留主簿,累迁监察御史。时吏部侍郎崔湜、郑愔坐赃为御史李尚隐所劾,漼同鞫其狱。安乐公主及上官昭容阿党湜等,漼竟执正奏其罪,甚为当时所称。三迁中书舍人。太极元……[详细]
韩文侯韩猷 [春秋战国] 韩国国君 (?~前377)
  韩文侯名猷(?—前377年)韩烈侯之子。韩文侯二年(前385年),进攻郑国,占领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又进攻宋国,打到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俘虏宋国国君。七年,进攻齐国,打到桑丘(山东济南)。十年,韩文侯去世,子哀侯即位。……[详细]
裴子野 [南北朝] 史学三裴 (469530)
  裴子野(469~530年),字几原,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生于南朝宋泰始五年(469年),卒于梁中大通二年(530年),仕齐、梁两朝,南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裴子野的著述甚丰。他年轻时著《宋略》,影响深远。当初,裴子野曾祖裴松之刘宋时曾受诏续修何承天的《宋书》,未完成就逝世了。裴子野有志继承祖业,完成修史重任。他在《宋略·总论》中说; “子野生乎泰始之季,长于永明之年,家有旧书,闻见又接,是以不用浮浅。”两晋南北朝私家修史甚众,单修《宋书》者,有何承天,山谦之、苏宝生、徐爰、沈约等。唯沈约的《宋书》极为流行。裴于野观沈约《宋书》后,认为其繁琐,便删……[详细]
韩哀侯 [春秋战国] 韩国国君
  韩哀侯,战国时期韩国国君。韩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是春秋时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公元前377—前371年在位。在位时于前375年灭郑,使韩国一度强盛。《史记》记载:“韩烈侯:韩景侯的儿子。烈侯三年,聂政杀韩相侠累。九年,秦伐我宜阳,取六邑。十三年,韩列侯卒,子韩文侯立。十年,文侯卒,子韩哀侯立。六年,韩严弑其君哀侯。而子韩懿侯立。”……[详细]
裴矩 [] 唐朝宰相 (547627)
  裴矩(547年-627年),本名世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北魏荆州刺史裴佗之孙,北齐太子舍人裴讷之之子。隋唐时期政治家、外交家、战略家、地理学家。裴矩出身于河东裴氏西眷房 ,早年历仕北齐、北周、隋朝,曾参加隋灭陈之战,并率三千敝卒定岭南,安抚突厥启民可汗,历任民部侍郎、内史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等职,封闻喜县公。大业年间,裴矩仍受重用,与苏威、宇文述、裴蕴、虞世基等人一同掌握朝政。他为隋炀帝经营西域,打击吐谷浑,并用计0突厥。江都之变后,裴矩又先后效力于宇文化及、窦建德,始终受到尊重。武德四年(621年),裴矩降唐,历任殿中侍御史、太子……[详细]
  裴守真,绛州稷山人也。后魏冀州刺史叔业六世孙也。父慎,大业中为淮南郡司户。属郡人杨琳、田瓒据郡作乱,尽杀官吏。以慎素有仁政,相诫不许惊害,仍令人护送慎及妻子还乡。贞观中,官至酂令。守真早孤,事母至孝。及母终,哀毁骨立,殆不胜丧。复事寡姊及兄甚谨,闺门礼则,士友所推。初举进士,及应八科举,累转乾封尉,属永淳初关中大饥,守真尽以禄俸供姊及诸甥,身及妻子粗粝不充,初无倦色。寻授太常博士。守真尤善礼仪之学,当时以为称职。高宗时封嵩山,诏礼官议射牲之事,守真奏曰:据《周礼》及《国语》,郊祀天地,天子自射其牲。汉武唯封太山,令侍中儒者射牲行事。至于余祀,亦无射牲之文……[详细]

全部闻喜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