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Magic2,40W超级快充+麒麟980芯片

电商名人

首页 > 电商名人 > 四川 > 达州 > 宣汉县名人

向守志

更新时间:2023-03-15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向守志介绍:
向守志
  向守志共和国老将军的情怀——访南京军区原司令员向守志上将
  [来源:大地 2007年第十六期作者:张德;陈松鹤]
  名人简介:
  向守志,四川宣汉县人,1917年11月出生,1933年参加少年先锋队,1934年参加工农红军,参加了川陕苏区“六路围攻”作战和长征。建国后,历任师长、军参谋长、军长、炮兵技术学院院长、炮兵副司令员、第二炮兵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中共11大代表,12届中央委员,13届中顾委委员。 中共16大列席代表。
  七月二十五日,金陵古城酷暑烈日,古老的秦淮河玉带般蜿蜒舒展,宛然是历史在悠悠流过;点缀两旁的玄武湖和莫愁湖静如处子,仿佛在幽然倾诉;钟山栖霞山迤逦悠长,又似神龙般延续着千年的守卫。记者如约来到南京一个绿树成荫的院落——向守志将军的家里,向老来到客厅与记者见面,他身躯挺拔、谈笑自如,宛如是一个蔼蔼长者,彰显一代儒将的风范。当记者拿出著名画家杨秋宝的作品《老寿星》赠与向老,提前祝福老将军九十二华诞时,喜好书画的向老连声说了几次“画得好!”欢声笑语响遍整个客厅。
  向守志将军今年90岁高龄,1990年5月从南京军区司令员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一直过着丰富多彩的离休生活。这位参加过万里长征、3次踏过茫茫草地、多次爬越皑皑雪山的红军老战士,已有70年的戎马生涯。值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之际,在书法家孙信德引荐下他欣然接受本刊记者的采访,讲述自己传奇般的军旅生涯,表达了一个老党员、老战士对党、国家和军队的无限深情。室外雷雨交加,老将军深深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
  第一次见到毛主席
  长征时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的情景,向将军仿佛历历如昨:
  1935年3月28日夜,徐向前指挥我所在的红9军与红30军、红31军主力,兵分三路,强渡嘉陵江天险,继续向西挺进,拉开了红四方面军长征的序幕。
  为了早日与中央红军会合,我们几乎是天天在行军,天天在打仗。长时间的行军打仗,指战员们的脚都磨烂了,无论谁脱下草鞋,露出的都是一双血迹斑斑、溃烂流脓的脚。我的双脚也不例外,一路走来,肿痛难忍。最后只能把双脚用一层层布或稻草包裹着,没有多久,那裹脚布或稻草上就渗出了斑斑血迹。我肩上还扛着一挺重机枪,负荷就更重些。
  有一次,队列中的一个战士在我前面摔倒了,枪托碰上了我的脚,我也跌了一跤。我赶紧站起来,先扶起那个战友。等他走了,我再起步时,才发现刚才那个战士的枪托把我的脚背砸得鲜血淋淋,每走一步如万箭钻心般的疼痛。我咬着牙,坚持跟上了队伍。
  1935年6月18日,红四方面军部队终于迎来了历尽艰辛的中央红军。小金川岸边,我们红9军全体官兵穿戴整齐,像参加阅兵式一样站在道路两边。当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同志率中央机关人员出现时,我们一边喊口号:“欢迎中央红军老大哥!”“庆祝两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一边鼓掌高唱着“万岁!万岁!我们来会合!……”的欢庆会师歌曲。过去,我们在基层部队,虽然久闻中央红军和朱(德)、毛(泽东)的美名,但从没有亲眼见过他们。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毛主席。他穿着灰色棉大衣,身材高大,满头黑发被微风吹动,面带着微笑不停地向我们挥手致意,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中央红军的队伍走近了,我们却惊奇地发现中央红军队伍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威风凛凛,兵强马壮。他们由于长途跋涉和艰苦转战,衣衫破旧,服式不一,不少人穿的还是缴获国民党军的灰军装,只是帽子上没有青天白日徽,许多人还拄着树枝当拐杖。队伍里有几顶红军的八角帽,比四方面军的军帽要小一些。武器装备与我们四方面军也相差悬殊。回到宿营地,我们知道其他部队所迎接到的中央红军部队也和我们所见到的情况相似。原来,中央红军在没有后勤保障的艰难的长征中,历经漫漫征途上的一场场血战,战斗伤亡和减员很多,有的指战员尽管衣衫破烂,但依然充满战斗热情。
  看见这热闹非凡的会师场面,回想起长征的日日夜夜,我真正懂得了什么叫长征,什么叫革命军人,什么叫革命英雄主义。望着红军战友们喜庆胜利的一张张神采飞扬的笑脸,我的心情无比激动。真可谓三军会师喜空前,山山水水尽开颜。至此,长征画上了0的句号,我被团队选送进红军大学庆阳步兵学校学习,开始了全新的学习和战斗生活。
  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
  在讲到为革命献身的英雄们时向老总是特别的激动:
  在几十年的革命经历中,有许多事令我感动。我任志愿军44师师长时,配属我师作战的87团涌现了一个伟大的英雄——邱少云,他英勇献身的一幕,牢牢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终生难忘。
  那是在抗美援朝防御作战期间,为了争取防御主动权,扩大回旋余地,我和师政委朱业奎决心以配属我师的第87团3营为主攻,夺取391高地。
  391高地山势狭长孤立,南北两峰对峙,形若驼峰,位于我前沿阵地约2000米处,是韩军第九师东侧前哨阵地的主要支撑点,可俯视我纵深前的10多平方公里阵地,严重威胁我与右邻第38军结合部的安全,是设在我阵地前的一个硬“钉子”。我阵地与391高地之间有3000多米宽的开阔地带。为增加攻击突然性,我决定拔掉这个“钉子”。1952年10月12日,我命87团3营400余人在发起攻击的前一天夜晚,秘密潜伏在距391高地前沿阵地数百米开阔地的蒿草丛及小杂树中,这是一步险棋。
  事前,上级指示我一线部队攻击金化以西“联合国军”前沿阵地,但并没有具体给我们师赋予攻占391高地的任务。为了实现敌前潜伏、发起进攻的突然性,在此之前,我们以小部队行动,逼近敌前沿阵地,挖掘修筑坑道和壕沟,既便于防御,又利于进攻反击。
  同时,师里还多次组织潜伏部队团、营主官和师侦察人员到敌阵地前侦察,对地形和守敌的活动规律摸得一清二楚。
  就在我方炮火消灭这一小股敌人后不久,中午12时左右,敌人开始盲目发射燃烧弹,其中一颗燃烧弹落在邱少云身边,火舌借着风势向邱少云袭来,并且烧着了他身上伪装的野草。在他身后两米处就是一条流水的沟。他只要后退几步,就势一翻,滚落到泥水里,就可以将火苗扑灭……但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潜伏的战友们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他放弃了自救。火苗慢慢燃烧到邱少云的头上。在生死关头,邱少云为了不让自己身上的爆破武器被火焰引爆,在身体下挖坑,将携带的爆破筒埋了起来。烈火继续燃烧着,烧焦了邱少云的皮肤和头发。邱少云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咬紧牙关,把双手深深地插入泥土。在最后关头,他抬起头来,用微弱的声音向离他最近的副班长李士虎说:“胜利是我们的,但是我不能完成爆破任务了,这个任务交给你们去完成吧……”说完,他强忍痛苦,把被烈火烧着的身体更紧地贴在地上,坚持了30多分钟。一直到牺牲时,他再也没有动一下。
  目睹邱少云的壮举,战友们都流下了热泪。当日下午5时半,隐蔽在391高地前沿的400多名指战员,在邱少云英勇献身精神的鼓舞下,向391高地之敌发起猛攻。敌人乱作一团,哇哇乱叫,我军仅用18分钟就解决了战斗。这一仗的胜利,使我防御阵地向三八线以南扩大了13平方公里。
  我流着泪说:“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战士呀!”
  战后,师党委决定组织工作组调查和整理邱少云的事迹材料。时任邱少云所在团政治处组织股长的任善纪参加了这项工作。战前,任股长带工作组曾到邱少云所在的9连1排3班蹲点,与他住在一起的正是邱少云。在交谈中,他了解到邱少云是个贫农的儿子,1949年12月报名当了解放军。在不久以后的剿匪战斗中,曾击毙了十几个土匪。他参加志愿军开赴前线途中,冒着敌机的轰炸,从燃烧的民房中救过一个朝鲜小姑娘,为此受过嘉奖。
  为了表彰邱少云的崇高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意志,志愿军总部于1952年11月6日给他追记特等功,并于1953年2月1日追授他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中国共产党志愿军总部委员会追认他为中共党员,所在部队追授他“模范青年团员”称号。1953年6月25日,朝鲜最高人民会议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并将邱少云的名字刻在391高地的石壁上,让英雄的名字与英雄的山岭共存不朽!
  两位老八路,一对革命伉俪
  当记者提到向守志和张玲这对在我军的将帅群里不多见的“-之好”时,老将军深情地说道:“1944年,在太行山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我与张玲相识,随后在铁马金戈的军旅途中结成了相濡以沫的患难夫妻”。
  向夫人张玲,河南开封人,1919年出生,1935年参加“一二.九”-,1937年12月参加革命,1938年入党。先后任县委常委、东平县委书记、宜宾市委书记、大学党委书记等职。1965年因病离休。
  1945年5月25日,向守志和张玲结婚了。向守志和张玲相识于太行区党委党校开展整风运动期间。1943年,太行区党委举办整风学习班,参加的对象主要是县团以上领导干部。据张玲回忆,参加学习班前她就知道向守志仗打得漂亮,
  不过当时太行山上战功赫赫的大有人在,她并没有特别在意向守志,两人只是一般认识。
  整风开始时,向守志在二队,张玲在三队。向守志经常在大会上发言,张玲当时觉得奇怪,向守志怎么老爱发言啊。后来知道他要调到张玲所在的三队当队长,大家还挺紧张,不知道这个带兵打仗的人到底怎么样。谁知道向守志来到三队,看到张玲就问,“张玲,你也在三队啊?”张玲心里想,这人挺奇怪的,经常见面,他不早就知道了嘛,多此一问。同在一个队,向守志与张玲有了近距离接触。过了一段时间,向守志和一些正在学习的同志被调往前方打仗,临别前,向守志对张玲袒露心扉,希望两人能做朋友。张玲毫无思想准备,只认为向守志找她是谈工作,根本没想到向守志会说这个。仓促之中,张玲只答应要考虑一个星期。很快时间到了,张玲答应了向守志,还提出了一些要求,“我们不是为了结婚而结婚;反对老婆主义和大男子主义;衣服各洗各的……”当年向守志到底有什么优点让张玲动心呢,说起来大家或许猜不到,向守志最关键的优点是,爱干净。在张玲眼里,向守志和许多不爱干净的男同志不一样,他勤洗手,衣服也都干干净净的,他那个牙缸都用块布盖着,怕落灰。艰苦的斗争环境和频繁的战斗生活,使向守志和张玲见面的机会屈指可数。就是不打仗,虽然住在一个县里,但中间隔着大山,平时也很难见面。1945年初,经刘伯承和邓小平同意,太行军区政治部批准了向守志和张玲的结婚申请。可一拖几个月,都没有机会举行婚礼。1945年5月25日,向守志带领全团官兵,执行攻打昔阳县城的任务。路上遇到张玲,已是晚上6点多钟。两人当即商定,举行战地婚礼。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向守志和张玲却没有邀请一个人参加,没有添置一件结婚用品。惟一的仪式是,两人面对毛主席像,立下革命到底、相伴一生的誓言。第二天一早,向守志就带着部队奔赴战场了。婚后,夫妻俩南征北战,东奔西跑,不能常在一起。有时在路上相遇,两人队伍走的却是相反的方向,话都说不上几句,就在马背上挥挥手,望一眼,继续前进。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首任司令员
  在1955年新中国的第一次授衔中,38岁的向守志被授予少将军衔。33年后的1988年,-邓小平主席亲自授予向守志上将军衔,他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17位新上将之一。
  全国解放初创建于南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是我军培养高级指挥员的摇篮。院长兼政委是刘伯承元帅。1957年8月向守志进入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一班学习,学期三年。这一期学员大多数是军以上的将军和大校。
  1960年8月,从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今国防大学)毕业的15军军长向守志,被任命为刚刚组建的西安炮兵学校(二炮工程技术学院的前身)校长,该任命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签发的,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研究、掌握和使用导弹尖端武器专门人才的第一所学校。学校在1962年改为二炮工程技术学院,向守志改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技术学院院长。
  1965年8月,由毛泽东点将,周恩来总理任命向守志为军委炮兵副司令员,主管导弹部队建设。1966年6月6日,-决定组建二炮领导机关,由向守志和李天焕负责筹建。
  1967年7月4日,毛泽东主席亲自签发的任命书,由-下达——任命向守志为第二炮兵司令员,李天焕为政委。
  向守志将军说:“我是首任二炮司令员。作为新组建的一个技术兵种,‘二炮’是指战略导弹部队,这个名字是周总理取的,以区别于传统炮兵(一炮)。但43天后,这纸命令又被撤消了。”
  向守志首任二炮司令员任命下达时,也正是在“轰轰烈烈文革”的大背景下。对于这项任命,中共中央副主席、-副主席林彪很不高兴,他让老婆叶群以他办公室的名义,打电话给二炮党委办公室,说:“向守志不是林彪的人……”
  毛泽东主席签发命令的43天后,向守志又收到了林彪签发的内容完全相反的命令——撤消对向守志的任命。
  向老回忆说:“我当时并不知道叶群打电话这件事,是后来别人告诉我的。我当时感到非常奇怪,为什么任职这么重大、严肃的事情会改变得如此之快?”
  任命撤消之后的遭遇是向守志未曾料及的。在以后的6年多时间里,向守志受尽折磨,是在批斗、游街、隔离、劳动改造中度过的。而他的亲人也无一幸免。他与夫人张玲4年半不准通信。
  1974年11月的一天,-副主席叶剑英召见已回炮兵(又称一炮)工作的向守志。在亲切交谈之后,叶帅说:“任命你为第二炮兵司令员这件事我是知道,撤消你的职务我不知道。” 那时向守志感动得差点流泪。
  叶剑英元帅说:“我们考虑了好几个月,准备仍派你回二炮,还是担任司令员。怎么样?”
  向守志感到非常突然,停顿一会,说:“与世隔绝地过了几年,各方面都拉下了一大截,还是去二炮当个副手吧。”
  就在与叶帅谈话的4个月之后的1975年3月25日晚,副总参谋长兼军委办公厅主任胡炜打电话给向守志,说:“叶帅说了,你明天就去二炮报到上班。”
  时隔8年之后,向守志再度出任第二炮兵司令员,并兼任第二炮兵党委-。
  1975年8月30日,-发出通知,公布了经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批准的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大军区主官的任命,其中第二炮兵司令员仍由向守志担任。这是党中央、-对向守志任二炮司令职务的再一次确认。这一次,向守志在这个岗位上干了两年多。
  离休将军挥洒笔墨
  向守志离休后不忘“练脑子”,习字、画画、赋诗样样都涉猎爱好,还热衷于少年儿童教育和慈善事业。现在,他的起居作息像过去当司令员时一样,已经养成习惯了,晚上12点睡觉,早晨6点起床。向老说“每天早晨,我洗漱后就在会客室里写字、画画,吃了饭以后看看报纸,我订了10多份报纸”。
  多年来向老坚持写诗的事,大家都知之不多。其实每逢党和国家、军队的重大纪念日和重要活动,老将军都会欣然提笔,抒发情怀。2002年11月8日,党的-时作诗:“盛世盛会-,“-”是灯塔,昂首阔步奔小康,前程辉煌富中华”。2003年6月为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10周年作诗:“丰功伟绩千秋颂,开天辟地东方红。典范长存励后人,盛世腾飞慰毛公”。
  向老的4个儿女都在外地工作,都很有出息,两个在北京,一个在香港,一个在安徽,只有在过年过节时才回家来看望年迈的向守志夫妇。
  采访将近尾声,临别时,将军亲自挥笔书写了题字,送给记者留作纪念。望着这19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记者心潮难平。将军刚才讲述的军旅岁月的一幕幕场景仿佛又重现在眼前,深情有力的话语长久回响在耳边。手捧着向老给本刊读者问好的题字,记者深深地感受到这位德高望重、久经战场的老将军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对伟大祖国、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向守志相关

同年(公元1917年)出生的名人:
王六生 (19171995)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江西萍乡上栗县
王谦 (19172007) 原中顾委委员 山西阳泉平定县
吴华夺 (19171997)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河南信阳新县
林济庵 (19171967) 福建福州晋安区
金忠藩 (19171989)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江西萍乡莲花县

下一名人:伍瑞卿
向守志相关介绍